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跨域案例
Cases
英國熟齡女性共居社區 — 打造獨立自主且不孤單的晚年活力生活
英國熟齡女性共居社區 — 打造獨立自主且不孤單的晚年活力生活
國別:英國單位屬性:非典型社福團體

跨域案例 Cases

議題重要性

如何讓熟齡女性面對人生下半場,缺乏陪伴、頓失重心的生活,仍能精彩活過晚年每一天,是台灣社會必須正視的課題。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人口推估查詢系統,2022年我國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率已達17.5%(中推估結果),預估將於2025年突破20%關卡,邁入所謂的超高齡社會。

而因女性平均壽命高於男性,故從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公布的2022年性別圖像,我們可以看到,2020年內政部調查的人口性比例(每百名女性對應男性人數),從40-49歲後,女性人數就超越男性,到80歲以上,平均每100位女性,僅對應到72.1位男性。這是近年趨勢,老年人口的女性比例將只增不減。

承受社會的性別期待、生理發展的變化,年長婦女的需求與挑戰有別於男性。如何使她們即便年華老去,依然能將晚年生活過得有聲有色,不只是政府需要關心的事情,更是攸關不久後,妳我家人、包括我們自身的未來。

創新案例說明

隨著年歲漸長,中壯年人一邊開始打理自家長輩的晚年生活,也一邊思考:待自己老後,想過怎樣的生活?要在哪裡度過餘生?想跟誰住在一起?

既不願去到與世隔絕的養老院,覺得那裏暮氣沉沉;又不想麻煩家人,因此也劃掉久居兒女家中的選項;獨居孤老終生,更不是妳對未來生活的想望。近年來,發源於1960年代的丹麥,而後在荷蘭發展成熟的自主共居(co-housing),替我們如何想像老後人生,打開更多可能。

2016年,一群興趣、家庭、文化背景都不相同的英國熟女,耗費將近20年時間,共同協商、描繪社區藍圖,克服資金、法律上的種種難關,終於成功在倫敦北部落成自己的晚年新天地(New Ground)共居社區。這種「熟齡共居社區」和養老院或安養中心,有什麼差別呢?最大的不同,是共居社區以「獨立自理」、「互助共享」為宗旨,不提供醫療照護服務以及促進長者身心健康的各式課程,但也給予每位居民更加自由自主的生活,不必活得與世隔絕。在這裡,大家就是互相照看的鄰居。平日沒有人會隨侍在側,為妳打理生活大小事,但你們可以一起煮飯、一起畫畫、一起種花,或是共同籌辦一場花園派對邀人共襄盛舉。共居社區的居民拿捏著剛剛好的距離感,你會知道自己並不孤獨,而又不致與旁人太過黏膩,擠壓個人自主。

熟齡共居社區聽來夢幻,實行上必須面對諸多挑戰,並不容易。美國前共居協會理事會主席哈策爾(Bill Hartzell)即認為共居未必適合所有人:「要和一群人一起生活、一起決策,需要投入非常多精力。」打算共居的人們得先自問是否願意與他人頻繁溝通、磨合。而回到台灣,我國地狹人稠,要找到像歐美一樣,能彼此獨立又共享公共空間的居住環境,難度不在話下。雖說如此,國內仍有一小撮人因抱持相同的理念,如主婦聯盟、荒野保護協會或宗教團體的成員,選擇同居共住,甚至共耕、共修,積極探索「人生下半場」、「家庭型態」的另類可能。

創新性策略與做法

▪ 新模式
「重新定義服務的樣貌」:

想跟朋友、姊妹住在一起,快樂迎接晚年生活,或許是很多人看過美國老影集《黃金女郎》後曾經幻想過的憧憬。近年在歐美、亞洲都有人在持續摸索此種可能性,同居共住大抵分為兩種形式,其一是與他人同住一室,正如《黃金女郎》所呈現的樣貌;其二是共識社區(intentional community),即理念相合者相揪共住一處形成社區。不論何者,「獨立自理」、「互助共享」的核心精神都鼓勵我們重新定義銀髮族群的生活樣貌。

思考點

1. 高齡婦女的晚年生活,有哪些需求是我們可以透過居住型態的革新、設計來滿足的呢?

2. 另一方面,年長男性雖人口比例較低,並不代表可以忽略這群人的存在,為何鮮少見到討論國外男性共居社區的案例呢?有論者認為這與社會期待男性默默吞忍、不向他人求助,而寧願選擇獨居等原因有關,在台灣亦是如此嗎?我們可以如何改善這個問題呢?

延伸閱讀

如果想對歐美熟齡共居社區的運作模式有更全面、基礎的認識,並了解此種共居型態在台灣實行的挑戰與機會何在,歡迎參考 大人社團 的介紹唷!
參考:https://club.commonhealth.com.tw/article/785

高齡化社會、熟齡共居、婦女議題、獨居長者、婦女培力、社福創新
*圖⽚內容與本案例無關,僅供⽰意參考。圖⽚出處  / Shutterstock

Top
相關推薦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