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一線採訪
Interview
沒有人是包袱!社區攜手打造老後生活願景
沒有人是包袱!社區攜手打造老後生活願景

一線採訪 Interview

厚熊笑狗咖啡館

「厚熊笑狗」取自於台語「互相照顧」的諧音,這裡並非一般的咖啡店,而是社區內友善、互助、共好的空間,在地長照資源的教育場域。串聯起個人與個人、世代與世代、社區與社區,讓你我都知道如何照顧與被照顧,牽起社區的每一雙手,編織成巨大的防護網接住有需要的人。

台灣社會面臨少子化與高齡化的雙重夾擊,在長照資源不足、國家支持有限的處境下,社區力眼看成為唯一的解套方式,幫助大眾瞭解「老化是整體社區必須共同面對的事情」是厚熊創立的初衷,也是建立在地支持體系的實踐。

在厚熊咖啡成為好朋友們的志工們。(陳亦琳攝)

不賣咖啡的咖啡館

在一間間透天厝緊鄰著的寧靜巷弄內,轉角忽地出現一間有著大落地窗、掛著小小的「厚熊咖啡」招牌的店面,與其說是咖啡館,這裡更像是一間安親班:你看不見菜單,反倒是一進門便看到週一至週五排滿的「課表」、五彩繽紛的桌椅、豐富的書櫃和各式各樣的作品;這裡不賣咖啡,而是提供鄰里、長輩們一個免費互相照顧、學習、交流的空間。

「高齡長輩需要的不只是醫療跟長照,更重要的是『生活感』,他在社區裡有沒有辦法滿足生活的支援,而不是晚年生活裡只剩下依賴跟負擔。」愚人之友基金會執行長李希昌表示,其實很多長輩是還有動能與力量的,如果他能照顧自己,同時還能成為他人的支持與力量,就能進而減輕對政府和長照資源的依賴,「厚熊咖啡」便是從政府的長照2.0政策下的「巷弄長照站」延伸而成。

左起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梁鎧麟老師,愚人之友基金會執行秘書陳若嵐,愚人之友基金會執行長李希昌。(陳亦琳攝)

說起來簡單,但長照跟一般的社區營造落差很大,有別於社區營造做的是文史或環境景觀,長照是照顧人,需要專業、知識跟能力,讓許多社區擔憂自己的專業能力不夠而卻步。

愚人之友基金會陪伴埔里走過九二一後的重建,特殊的時空背景,讓他們擁有豐富的社會服務與長照經驗,但單從長照的角度切入,仍有接觸跟解決不了的區塊,於是他們思考著如何將埔里基督教醫院的「醫療」、暨南大學的「教育」跟「社區營造」等三方專業結合起來,嘗試將日本、德國的「共生社區」在台灣長出本土化的發展模式,唯有透過教育跟倡議,將社區的互助系統建立起來,才能真正觸及政府無法照顧到的角落。

長輩發揮互相照顧精神,共同參與共餐活動。(愚人之友基金會社區辦公室提供)
厚熊聖誕共餐暨一人一菜活動,透過申請頂新食公益計畫,連結在地食材入菜。(愚人之友基金會社區辦公室提供)

暨南大學梁鎧麟老師說:「我們從國外的經驗中發現,必須有獨立的專業團隊,在社區裡扮演中介組織的角色,盤點社區需求與資源,連結跨領域、跨部門的資源整合進到在地。」

由愚人之友基金會拋磚引玉,將這棟建物無償提供給社區,成立了「厚熊咖啡」,作為與暨南大學和埔里基督教醫院三方合作的社群經濟實驗場域,同時他們也邀請志工們一起進來參與規劃課程跟設計、營造環境:「這就是日本、德國在談共生社區裡很重要的一環,讓所有人都參與在服務設計的過程,融合審議式民主的概念,打破過去專業跟非專業之間的權力關係。」

打造老後的共同願景,先相信就會成真

「自己先無私,信任才會在這裡慢慢建立;當越來越多人相信,你出一點,我出一點,就會慢慢成真。」執行長李希昌說,厚熊沒有成立明確的社會企業,靠的是在地社群的力量來運作,所以服務的考量和內容就會完全以在地需求出發,例如老人家喝咖啡可以預防失智,就媒合在地的企業提供咖啡豆;想促進年輕與老年世代之間的溝通,就將「代間議題」的內容結合進繪本裡,到小學推廣;在社區建立各種長照觀念與培訓專業長照志工等,來逐步發展「 *社區整體照顧模式(註1)」。

「這個地方的管理或服務制度,不該是由某個管理團隊去想,而是讓志工討論而成,我們需要做的只是凝聚社區共識」梁鎧麟老師強調:「現在的志工再過十年,可能會變成現在他所服務的長輩,志工們是在經營共同的『老後的願景』,所以這是相互且平等,而不是上對下的關係。」於是他們定期召開志工討論會,凝聚彼此的向心力。

[註1]「社區整體照顧模式」之基本理念,係期望能在失能長者住家車程 30 分鐘以內的活動範圍內,建構「結合醫療、介護、住宅、 預防、以及生活支援」等各項服務一體化之照顧體系,藉此達到保障失能長者在其熟悉之生活圈內,維護應有生活尊嚴權利之目的,讓即使成為重度需照護的人,也能在自己住慣的地方過自己想要的生活,一直到生命的最後。

挑戰貨幣經濟:人的照顧不能用金錢來衡量

在長照領域服務多年,他們觀察到許多組織在服務時,為了追求高利潤,會先以成本做考量,交通距離太遠,服務成本太高的偏遠社區就不去。

「難道偏鄉的長輩不需要被服務嗎?人的照顧不該用金錢來衡量。」於是他們嘗試打造社群經濟模式來挑戰經濟市場,推出社區虛擬貨幣—「厚熊幣」。

目前平台上的課程講師費由政府相關的計畫跟補助支應,而參與計劃的老師則會在加入平台時收取會員費作為平台運作經費,也會成為未來團隊可以永續運作的重要支持來源。(陳亦琳攝)

「如果在社區中能找到他作為價值交換的方式,透過付出便能滿足所需的食衣住行,他就不需要新台幣了!」厚熊幣結合時間銀行的概念,讓志工們可以透過服務來累積點數,兌換所需的商品或服務,目標未來透過在地社群的串連,只要你願意付出,便能衣食無虞,將對金錢的依賴降到最低。

「最大的問題是時數兌換的價值認同如何達到共識?一小時的服務值多少虛擬貨幣?可以換什麼東西?我們就透過眾人的討論去形成。」鎧麟老師強調,所有的過程都是參與式設計的一環。

他們開始積極地尋找不同的在地企業、店家合作,提升厚熊幣的流通性:「有一些企業想做公益,就從過去捐錢的模式轉成商品合作,提供生活用品如尿布⋯⋯等,同時我們也媒合埔里鎮公所的食物銀行,這些都可以透過點數去兌換。」

除了實體的產品外,厚熊幣還可兌換各種課程與服務:「我們發現不是每個長輩都有被照顧的需求,反而對『樂齡學習』有更多的期待,但很多社區在規劃照顧服務時,不知道怎麼排課跟找老師,很多直接打開 Youtube就帶著長輩做健康操,但你不知道內容正不正確,如果做錯了,這到底是預防失能還是造成失能?」於是他們設計了 app,透過發掘在地需求,規劃五大類課程,包含了樂齡、長照、社福等相關課程,每一類課程都有不同的在地師資群、清楚的課綱,提供社區做排課的選擇,同時也一併將志工的服務登記、派遣,點數、回饋整合其中。「我們希望這個 app能作為一個範例,能應用在台灣不同的鄉鎮市區,更有效的協助社區建立互助系統。」

爺奶瘋桌遊 ── 一起動動腦、記憶加認知,當然還有團隊合作喔。(愚人之友基金會社區辦公室提供)
志工廖碧霞阿姨分享來到這裡後改善了跟先生的關係。(陳亦琳攝)

坐在一旁的志工碧霞阿姨,也忍不住附和道:「這裡的師資很用心去找,可以學到很多東西,也改善了我跟先生的關係。」她眼神透露出了光芒:「我先生生病後在家都不跟我講話,來到這裡,我終於有人可以說話,他也有其他人去互動,原本沒什麼表情的他,也會笑的很開心,可能原本只有老婆刺激不夠吧。」阿姨說完,大家都笑了。
「對我來說點數不重要,來這裡就是陪伴我老公,順便幫忙一下,但有天他們跟我說,這個點數可以兌換制服,額外的獲得我也很高興,自從有了這個app,幫助點數透明化,清清楚楚地更好!」

志工的課程還結合了當地的埔里造紙廠,用紙漿將各種廢棄物品做成具實用性的裝飾品或花器。(陳亦琳攝)
志工可以用點數兌換的各式自有、合作商品。(陳亦琳攝)
社區大小事總是一起討論的志工們。(陳亦琳攝)

根據國內外相關的研究與經驗來看,如果長輩每週進行至少五天「預防失能」的相關課程,會大幅縮短他未來臥床的時間,從平均7.7年縮短為1年左右,如果一個失能的長輩每月的長照支出在4萬元左右,7.7年算下來就約莫需要3百萬,但一個據點政府一年只要投資70到80萬,就可以照顧30到40個長輩,相對划算許多,所以目前政府投資在預防、減緩高齡者失能的相關政策仍在逐步成長中,建立「整體社區照顧模式」已成為未來勢不可擋的趨勢。

聊到一半,一位名叫冠鏜的阿公杵著拐杖走了進來,原來他就住在厚熊咖啡對面,一看到這裡有客人,便特地做了甜米糕帶來分享。阿姨們笑著說阿公年輕時也是個熱血的志工,一做就是13年,社區的鄰里常看到他們夫妻倆揹著鋤草機、到處撿垃圾維護環境,直到四年前跌倒後身體狀況變差、老婆也生病才停止,現在已是87歲的高齡。

即使行動不便仍特地帶著米糕來請我們吃的陳冠鏜阿公。(陳亦琳攝)
厚熊中高齡志工培訓,學習如何運用輔具資源及協助個案的技巧。(愚人之友基金會社區辦公室提供)

基金會的執行秘書陳若嵐說:「過去沒有人幫他們累計志工點數,但我們現在可以直接回饋給他,這是一個社會應該去推動的。」阿姨們也熱烈地補充著種種細節:「像阿公現在行動比較不方便,我們就直接去他家服務他。」這些靠的不是點數、金錢,而是人與人之間自發性的善念。

目前社群經濟最大的挑戰為在不倚靠外界的助力之下,該如何透過凝聚民眾對生活的共識,進而不斷吸引年輕人與志工自發性的持續投入心力,讓社群具有自主運作的動能和經濟的維生能力,使社區發展不受政府或私人企業的左右?也許是值得我們進一步去思考的問題。


Top
相關推薦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