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採訪 Interview
願景青年行動網協會
自2002年起帶領台灣青年從事公共參與,讓「做公益」潛移默化在生活中,關注在地、也接軌國際議題,同時也實際付諸行動,成為理解多元價值、投入社會議題的世界公民。以國際工作營作為媒介,建立起各國青年、在地社區、政府及國際組織的網絡,作為國際參與橋樑與人才培力平台,推動台灣及海外青年參與社區服務,帶動海內外社區發展新面貌,青年亦能在過程中自我探索,建立起人與人、人與世界的連結,找到實踐自我理想的方式。
社區需求成特色,打造獨一無二的志工體驗
天色甫亮,幾個高中生嘰嘰喳喳的鑽出帳篷,儘管昨夜暢聊到三四點,亢奮的心情仍將疲憊一掃而空,他們興奮地戴上工地用的黃色安全帽,隨著小貨卡叩隆叩隆地將他們載往森林深處,拿起一把把比自己還高的特製鋸刀,爬上梯子,學著為樹木「修容」。這裡是嘉義的土匪山林業園區,由願景青年行動網與公興社區合作發起的四天三夜「林務森活體驗」。
「這幾年林務局一直在推里山倡議,但大部分在講原有的農林業如何做更多的運用或環境永續,沒有像日本那樣大量吸引年輕人回流社區、甚至連學校也是環境教學場域。」願景青年行動網協會(以下簡稱願景)的執行長丁元亨說,一棵樹可能需要20到25年才會變成經濟作物,你能想像一份工作要等20~25年才付你薪水嗎?公興社區因思考到這一點,除了種樹外,他們還在樹縫間種竹筍、種茶,增加常態收入以支撐日常生活,將問題反轉成了台灣林業發展的特色。「自2020年起我們開始跟公興社區一起嘗試台灣林業發展的里山計畫,志工到這裡後,自然會了解到台灣林業在經營所面臨到的經濟發展問題是什麼,深入社區生活。」
我們坐在火邊,用今天疏伐帶回的木頭升起了溫暖的營火,烤著棉花糖,社區總幹事鄧同敬和我們閒聊著:「有別於國家風景區、遊樂區,這裡都是經濟林,樹木是要管理的,但過去我們不知道如何利用文化、生態智慧,接觸願景團隊後才懂得如何活用。在那之前我們頂多只有觀光的二日遊行程,現在不管哪個季節或須安排長天數的活動,都能有不同的樣貌和工作能呈現給參與者,不僅學員可以學到東西,同時很重要的是社區也在學習,吸收他們的經驗,給我們啟發。」
他聊起在活動中令人印象深刻的畫面,是某日志工林務工作結束後,回程路上發現有幾個夥伴脫隊了,他返回查看,發現他們居然在撿垃圾:「他們的淨山觀念讓人很感動,也讓我們反省,外來的人都這麼愛惜環境了,我們更要學。」每當活動結束後,他們便聚在一起討論、檢討,這批學員讓他們學到什麼,無形中也更凝聚了社區的共識與力量。
從台灣走向國際,成為關懷他人的世界公民
志願服務成為改變青年人生志向的關鍵
「我的首次志工經驗其實不太好」願景團隊前行銷組執行秘書沈子倢說:「高中畢業後我趁著大學放榜前到泰北去服務,那時遇到跟我同年齡層的學生,問我回到台灣要幹嘛,我說要回去讀大學,他直回:『好好喔』,雖然來之前曾猜想過會遇到這樣的狀況,但是直接聽到還是滿衝擊的,我來這裡教三天的英文能幹嘛,對他的未來我還是無力去改變。」
剛回國的她很沮喪,覺得國際志工並不是一件好事:「跟朋友說除非我變得很厲害,不然我不會再去參加這種活動。」但是隨著時間的沈澱,她慢慢發現那段經歷使她變得更謙虛:「儘管我也很努力,但是因為『幸運』出生在台灣,所以我才能去做更多的事情,會更珍惜現在遇到跟擁有的東西;如果我變厲害了,也許我就可以將自己的幸運分給其他人,開始對自己的未來有了這樣的想像。」就在此時,她看到願景徵人的廣告,決定加入成為團隊的一份子。
「首先,也許參與志工的當下你覺得無能為力,但是去看去知道『這世界上有些事情必須要去改變』這件事本身是重要的,第二,這些經歷可能改變你自己的生活態度跟想法,這對於第一次參加國際志工的人來說非常重要,而不是一定要做多了不起的事。」沈子倢說。
被改變的不只是她,除了工作同仁外,願景也會進一步讓有國際志工經驗的年輕人來參加志工領隊訓練,實際進到社區去做陪伴,願景主任陳建銘說:「像我們在梧棲的一個夥伴,原本是梧棲區南簡社區發展協會的秘書,後來因接觸到國際志工服務,加上本身自己對在地有很深的認同,後來便回去組織在地青年,成立『海口腔青年發展協會』,加上國際青年在社區,真的捲動了在地的參與,在外求學的孩子寒暑假願意回來社區的意願跟頻率變高了,幫忙的過程不只重新認識自己社區,也吸引了媒體的關注,效益就這樣慢慢拓展起來,願意留下投入在地耕耘的青年質跟量都提升了,成為很重要的在地擾動的力量。
後來台中市政府也邀請了這個梧棲的夥伴所屬的社區發展協會,成為區域型的旗艦型的範例,讓他實質的成為除了國際青年交流之外,也成為其他單位的輔導,進到社區的輔導群裡,讓社區輔導社區。」
丁執行長說,建立志工的觀念最好從小開始養成習慣,這些孩子現在積極參與不僅影響求學的志向,出社會後在跨文化的溝通學習,未來在外派、跨界、移動力的部分都會更好。當這個世代普遍都有國際經驗時,在做決策時的國際思維就會越來越強,也會有這種觀念教育他的下一代,對我們的下一個社會產生影響。
隨著台灣志工的人數與投入服務的國家持續增加,同時也代表著台灣社會對於全球的認識逐步提升,在下個階段願景不只要持續在台灣積極推動青年的社會參與,也積極參與在亞洲、歐盟的國際組織,希望能在這些國際網絡上扮演更多的角色,讓台灣志工服務或是對於全球社會發展的觀點能在國際上發聲,陪伴青年們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