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跨域案例
Cases
大人思想研究社 — 讓孩子說出他們自己的訴求
大人思想研究社 — 讓孩子說出他們自己的訴求
國別:臺灣單位屬性:非典型社福團體

跨域案例 Cases

議題重要性

過往孩童被當作「縮小版的大人」、「產能沒有大人那麼高的勞動力」,到現在兒童權利的國際公約獲得全球近200個國家承認,實屬兒童權益發展史的重大里程碑。但當社會公眾在討論哪些兒童權利應被保障時,孩子自己的聲音卻常常是缺席的,因為他們被認為身心智能尚未發展成熟,沒有足夠能力理解自己該有什麼權益,進而去挺身捍衛。果真如此嗎?還是我們低估兒少的潛力,為他們代言的同時,反倒削弱小孩的發言權?我們奮力為孩子主張的訴求,是她們真正想要、需要的嗎?這些都是值得重新省思的問題。

創新案例說明

成立於2019年,由一群8至14歲社員組成的「大人思想研究社」(以下簡稱大研社),讓我們認識到國中、小學生是能夠有條有理地訴說自己的訴求,並在社會激起討論,邀請大家一起關心他們所在乎的公共議題。

大研社的創社初衷,是這些孩子希望與大人建立能夠平等溝通、互動的關係,為此想去了解大人在想什麼,讓他們願意傾聽小孩的聲音。

短短三年,大研社已經做出不少行動來研究大人的想法。曾參與國家人權博物館「我是兒童,我有權利」主題園遊會、鄭南榕基金會「自由製造」親子同樂會等活動,甚至寫信邀請蔡英文總統參觀「我是兒童,我有權利」兒童權利公約頒布三十週年主題特展,並為總統親自導覽,促使該展得到「小英總統真心推薦」媒體報導的宣傳效益。

一路走來,大研社的孩子始終致力於搭建小孩與大人平等對話的橋樑,讓大人聽見孩童的聲音、尊重她們的權益。即使有時得到的回應令人挫折,這些兒少仍堅定表示:「下次還會去!」、「唯一改變的方法,就是大家都知道兒童權利,認同這件事情,而且願意去執行。所以要宣導到有一天,不再有人說要爭取兒童權利。」

創新性策略與做法

▪ 新角色
「改變目標對象的角色定位」:

兒少針對公共事務的發言權,時常因為「小孩還不懂事」這句話而受限,以致自己明明會受到影響卻難以發聲,大人又無法完美代言小孩的需求。由兒少自己站出來表達訴求,能夠讓我們認識大人視角盲區的觀點,並反思在大人與小孩的溝通上,是否有哪些可以改善的不平等。

▪ 新介面
「去標籤化的介面」:

「一個以兒童身分倡議兒權的FB粉專」:
大研社的FB粉專不定期分享各式兒權相關活動資訊,以及他們對兒權議題的看法。比如受邀至台中「台灣兒童健康暨身心發展協會」分享後的反思、如何看待親子教養之道、對北市試辦「盪鞦韆計時器」的看法等等。這些固然無法代表所有小孩的意見,但刺激我們開始思考:「小孩的視角會是什麼?跟大人有什麼不一樣?」

思考點

1. 目前有哪些公共議題其實攸關兒少權益,卻尚未納入這些利害關係人的觀點呢?兒少的意見是如何遭到排除?

2. 不同社經背景、求學環境,甚至是性別,是否會影響兒少表達意見的權利?我們可以透過提供哪些條件來「支持更多的兒少發聲」?

延伸閱讀

如果想更了解兒童有什麼樣的權利、更多兒權議題的討論與案例,以及大家是怎麼開始重視兒童權益、兒童的哪些權益應該獲得保障的討論過程(aka兒權發展史),歡迎參考 台中市政府社會局 的介紹唷!
參考:https://crc.taichung.gov.tw/w/CRC/index

兒少發聲、兒童權利、社會參與、大眾倡議、兒權促進、社福創新
資料來源與圖片出處 / https://ubrand.udn.com/ubrand/story/12117/6218060

Top
相關推薦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