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一線採訪
Interview
改變社會的障礙就業認知,幫助障礙者建立自我價值
改變社會的障礙就業認知,幫助障礙者建立自我價值

一線採訪 Interview

若水是一家兼顧商業獲利和公益理念的社會企業,秉持「Tech for Good」的理念,致力透過創新商業模式活化身障人力資產,讓身障者可以進入BIM(建築資訊建模)和 AI人工智慧等雲端科技產業,成為數位經濟工作者。

若水的創新商業模式有別於一般企業社會責任(CSR),也不同於非營利組織(NPO),而是在雲端科技產業打造適合身障者的全新職種,透過管理創新來應對「市場需求」及「身障限制」,進而兼顧公益價值和商業競爭力。

若水國際員工團體照。(若水國際提供)

填補台灣身障就業M型化缺口的一股力量

臺灣有許多與身障者合作的非營利組織,也有許多公司在企業社會責任中關注身障就業相關議題,但比較容易被忽略的潛在問題是,在解決一個身障就業問時可能同時製造另一個問題,比方說,在這個社會沒有為身障者創造更多工作機會的情況下,一個身障者就業可能就代表著另外一個身障者失去工作機會,如果不創造更多職缺,那麼協助身障者就業其實只是讓身障者們取代彼此。一次性消費也是問題之一,大家也許會因為想要幫助身障者而購買一些商品,但如果不是真的需要這些商品,而是以做善事的心態支撐,這樣的商業模式多無法穩定地持續運作下去。

若水在做田野調查的過程當中,也發現到身障就業M型化的問題──有一群身障者得到庇護性就業(如烘培屋、清潔洗車服務)支持,另一群身障者則是不需要外界協助就能自己就業並穩定工作,而在這中間,有一群身障者其實想要工作,也有能力工作,但缺乏一個支持系統而遲遲沒有就業。若水發現,一但建立起這套系統,這中間的缺口其實有許多創造產能的潛力,甚至可以打破社會對身障者就業型態的想像。「這中間的缺口是一種資源閒置,明明是一群可以轉出生產的人,卻因為某些原因而做不到。」若水國際 AI 事業部營運經理蘇佩萱說。

「我們要建立一個新的漁場,而不是讓大家在同一個漁場裡搶魚吃。」蘇佩萱這麼說,秉持著核心價值「Tech for Good」,用科技力量為好事創新,打造一套具有市場競爭力又具有公益價值的商業模式。 隨著雲端產業發展,若水在高附加價值的科技產業中,打造適合身障工作者的全新職種,也為企業帶來創造更多商業價值。先是在2013年成立「BIM整合服務事業部」,訓練能夠出門的身障者成為專業的建模工程師,接著在2018年成立「AI數據服務事業部」,提供身障者居家遠距工作的機會,培訓無法出門的身障者成為專業的AI數據標註師。

建模工程師的主要工作內容為將建築管線等預先用電腦建好模擬圖,以避免實際施工時才發現錯誤而增加施作成本,數據標註則是 AI 領域裡的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相當重要的一環,舉例來說,要讓自動車能夠辨識交通號誌,首先必須要人工標示出無數張照片中的號誌及其意義,再讓 AI 透過這些照片學習。這些工作並不會受到身體或是工作場域限制而無法執行,簡單地說,若水在科技產業中找到身障者適任的職種,既能為企業帶來商業價值,同時又能滿足身障者就業的需求,這個新的模式也不會影響其他身障者原本的工作機會,又是一個能夠穩定地持續經營下去的模式。「不只是若水,這樣的商業模式也可以在其他領域開花結果。」鼓勵其他組織與企業一同成為填補台灣身障就業M型缺口的力量。

職務再設計

若水作為企業與身障者之間的橋樑,將兩端的需求結合起來,一方面要培訓過往對於科技產業並不熟悉的身障夥伴,另一方面則顧及客戶需求與產出品質,有時候並不是那麼容易。

蘇佩萱分享過去一個例子,一位職業標註師因為工作表現良好而升職為品管師,一直以來都是相當專業的員工,但有一段時間,若水的工作夥伴注意到他經手的品管圖中,右下角的部分總是沒有注意到,於是請專業職能治療師到他南投的家中,評估是否是因為工作環境上有困難而導致這樣的錯誤不斷產生,才發現因為他在床上工作,無法直視電腦螢幕,因為角度的問題,右下角總是因為反光而看不清楚。若水立刻請廠商製作專用的螢幕支架,讓他在床上不管怎麼翻身,都能將螢幕轉成適合自己的角度,工作效率和產出品質自然也就提升。職務再設計就是這樣的理念,依照每個身障者的需求,量身打造適合他們的工作模式。

職能治療師家訪 。(若水國際提供)
職能治療師家訪 。(若水國際提供)
職能治療師家訪 。(若水國際提供)
職業治療師家訪。(若水國際提供)
若水家訪標註師 。(若水國際提供)

那天她自己點了一客牛排──工作背後的意義

若水的許多工作夥伴因為開始就業後,對自己和生活的看法有許多改變。有人的夢想是能夠帶父母出國,但過去找工作總是不斷碰壁,這樣的夢想更顯得遙不可及,但在成為職業標註師久後,他第一次打電話向公司請假,因為他要帶家人去沖繩旅行。也有人在若水找回自信,職業標註師劉家宏提到,他在大學畢業後其實並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心理上也遲遲不敢跨出求職那步,回診復健時意外地認識了若水,終於讓他願意嘗試看看。「我經手的第一個案子是與自動車有關的,能夠和家人分享自己的工作內容,尤其又是這樣符合未來趨勢的事情,真的提昇了不少自信。這都要要謝謝永德以若水學長的身份做分享,讓我有信心加入這個團隊。」家宏說。

一位來自花蓮的標註師,因為意外一夕之間成為身障者,造成心理極大的打擊,有好幾年的時間把自己封閉起來,與外界鮮少接觸,會找到若水,其實是因為一場火災。那個晚上家裡起火,濃霧瀰漫,家人先是往外跑,又再衝進火場把他救出來,他感到十分愧疚,平常已經需要別人照顧了,在這樣緊急的狀況還要家人冒險救他,於是決定為自己的生活做出改變。他重回職場,成為職業標註師,一起負擔家裡的經濟,「覺得自己好像真的是家裡的一份子了。」他這麼說。能幫孫女買個玩具、零食,對於非身障人士,可能無法體會這些小事都是他們在證明自己不再是那個總是需要被幫助的角色的過程。

這樣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對另一位標註師來說同樣也是重新找到自我價值的重要一步。她一直以來都跟丈夫的家人住在一起,因為求職困難,已經好幾年沒有工作,在經濟上當然也就需要家人資助。每每和家人一同出外用餐,大家看著菜單討論要點哪道菜時,她總是說:「好」、「都可以」,因為時常需要他人幫助,在許多場合都不好意思表達自己的想法,自然的退縮。一直到她領了第一份薪水,能夠負擔自己的生活,證明自己不是個「重擔」,她在餐廳裡第一次開了口說:「我要點一客牛排。」

就業對於大部分的人來說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不會特別去想到工作其實是參與社會非常重要的一個連結點,若水並不只是提供就業機會與帶來商業價值,更多的是無形的、無法量化的背後意義。若水有三大核心價值,第一點和第二點是增加身障者收入與提升自我價值,工作與收入看似只是經濟上的、物質層面的改善,但試想這些身障工作夥伴,很多人可能已經好幾年沒有出門過,不僅對世界的想像與可能性也因此侷限,多少也會認為自己並沒有為家人帶來貢獻而感到些許愧疚,有了收入後,身障工作者覺得自己不再是家人的負擔,對自我也能更加肯定。第三大核心則是改變社會對身障者就業的既定印象,讓大眾知道身障者也能夠在高附加價值的產業工作,這些核心價值都能幫助身障者重新與社會連結,找到與外界接觸的勇氣與信心,朝著成為獨立的個體發展。

若水工作夥伴家宏。(若水國際提供)
若水工作夥伴工作場景 。(若水國際提供)
若水工作夥伴工作場景 。(若水國際提供)

Top
相關推薦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