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域案例 Cases
議題重要性
幼童飢餓的問題是全球性的問題,在食物多到吃不完、甚至被大量丟棄的日本,竟有約16%家庭在經濟上沒有能力去提供孩子足夠的食物,平均每6個小孩就有1個吃不飽,不僅遠超出先進國家的平均,比例更有逐年上升的趨勢。飢餓對於孩童的影響不僅個人健康,飢餓感造成的營養缺失會導致學習能力下降,進而造成心理與精神損害。
創新案例說明
東京大田區的青果屋だんだん提供小孩食堂服務,透過「食」串連起社區弱勢兒童照護。除了用餐,更把食堂變成多功能課輔空間,串聯社區資源,推動共融式的社區照顧據點。
青果屋的老闆近藤博子為了讓孩子有個可以安心吃晚飯的地方,用店裡剩下的蔬菜及鄰里捐贈的食材烹飪,開始了每週一次的「小孩食堂」,期望能讓挨餓和營養不良的日本孩童可以填飽肚子。除了小孩食堂,在青果屋還可以上課後輔導,邊吃飯邊學英文、共讀繪本、喝咖啡學手語、越南料理教室…等,陪伴弱勢兒童。近藤博子曾說道:「東西不是不夠,而是分配不均。大家只要各自拿一點點出來,合在一起,就會變得很多很多。」集合民間眾人力量,你出知識、我出場地,他出食材、她出時間和勞力,慢慢在社區形成共融式照護據點。
創新性策略與做法
▪ 新模式
「應用資源的新方式」:
吃是不同族群的共同需求,以食物為媒介,除了讓社區小孩享受健康營養的家常菜色,也讓有需要的大人獲得互相關照的溫暖,串起共讀、共樂、共學活動,提供社區支持的力量。
思考點
1. 現代都市社會有著「自律、不願麻煩他人」的風氣,卻也讓有困難的人不容易開口向人求助。對比鄉間,鄰居吆喝「一起吃飯吧」的互助互愛精神,我們如何讓身在都市的弱勢族群打開心房,接受社會援助?
2. 當你擁有多餘的資源,無論是衣服、食物、生活用品…等,你會如何處理它們?我們要如何有效地將這些物資送往需要的人手中?
延伸閱讀
1. 臺灣目前也有推廣「愛心待用餐」、「食物銀行」等不浪費食物資源的理念,希望能將資源分配至最需要的地方。
關鍵字
弱勢族群、貧困飢餓、社區互助、餐廳、資源分享、群眾力量